她是在读博士生、农民、乡村振兴授课老师……“博士论文刚提交,有时间接受你采访了。”9月29日,昆山市巴城镇东阳澄湖村的姚娇寅正式向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提交了博士论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记者。“恭喜你,上周刚以最高分获评全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荣誉,今天又传来学业有成的喜讯。”
如果答辩顺利,她将成为昆山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新型职业农民。
名校光环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曾经是姚娇寅的“人设”: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经新加坡教育部选拔,她成了该国一名华文老师。
7年前,她却做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辞职回乡当蟹农。“做出这样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脱贫攻坚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昆山更是先人一步提出了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县域样板,在全国率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预感到农村即将从‘乡土’变为‘香土’。另一方面,我的父母都是阳澄湖传统蟹农,过去蟹农的收入主要来自卖蟹,因而追求产量是蟹农增收的主要途径,对蟹产品的加工也仅停留在‘乡土菜’‘农家乐’层面。但大闸蟹是蟹中的极品,具有很强的美食文化属性,完全可以媲美国际知名食材,只有将食材本身的品质和文化结合,才能挖掘出巨大经济价值,这是我对这个产业的信心。农业也可以成为一个‘高、大、上’的产业,农民也会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姚娇寅回忆当初的决定时说。
名校硕士研究生回乡当蟹农,引发的疑惑、不解可想而知!在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后,父母选择了理解和默默支持,乡亲们则多了一份不解和疑惑,但也有人很高兴。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关键是人才,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把高素质农民变成大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农民’,在全国率先推出免费送高素质农民上大学的同时,对有志于回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大学生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一批高素质、爱农村、敢创业、懂经营、有格局、视野广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人才兴农、产业富农、科技强农、环境美农培育一大批中坚力量。像姚娇寅这样的高学历人才无疑是我们最理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翟超群说。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她强调道:“新型职业农民,可不仅仅是个称呼,不仅要熟悉现代农业,而且要懂市场、会经营,最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大家共富。就拿这次全市评出的十佳新型职业农民来说,有管理着200多万平方米有机农田,还继续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本科的‘田保姆’李永春;有潜心攻克土壤洗盐改良,把荒地改良成年收益达1000万元的‘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生产性、生态型和生活性融合发展的农场主董卫华;有带领乡亲养殖观赏金鱼,每年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的曹丙军。”
“和这些老大哥比还有差距。”姚娇寅谦虚地说,“好在政府会不断组织培训、深造、参观、交流,既开阔了我的视野,又让我学会了新的技术;发展资金上,因为有政府的‘昆农贷’资金池提供担保,能够很容易获得银行的低成本贷款支持。只要我不放弃,未来赶上这些老大哥不是没有可能。”为此她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在重塑大闸蟹的文化价值中寻求个人事业发展、带动村里的产业升级、实现自我修养的再提升。
“阳澄湖大闸蟹是顶级食材,以蟹为产品的食物也应该是能够与之匹配的精品美食。”本科和硕士都学中文的她很快找到了第一个目标实现的突破点:让大闸蟹价值回归。姚娇寅养蟹,不追求产量,只追求规格,6万多平方米的养殖水面,全部实现低密度投放蟹苗,以确保每只蟹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蟹产品的开发上,她认为“食材和时令的结合才有经典的美食产品”。结合《齐民要术》等传统典籍,她开发出了在众多古代文人诗篇中出现的“团脐”醉蟹:只选母蟹作为原料,而且只有进入12月后才推出这款产品。因其独特的口味,牢牢锁住了一群深爱醉蟹的食客味蕾。
“不同的食材只有最大程度地激发其美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唤起食客的激情。”对食材和客户的精准把握,让姚娇寅的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去年,她的系列蟹产品的营业额就超过了500万元。
“农业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值得选择。”这是姚娇寅每次授课前都会对学员说的一句话,对如何当好新型职业农民初有心得的她还担起了苏州市乡村振兴技艺师、遵义市农村产业化人才高级培训班授课老师等社会职务。
“文史哲不分家,我感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需要更大程度提升自己才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2018年,姚娇寅成功考取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哲学的全职博士生。
“现在全市被认定新型职业农民有1777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0.7%。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型职业农民占农民总人口比例达10%,为昆山打造乡村振兴县域样板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计华明表示。
标签:
硕士研究生回乡当蟹农
博士学位
新型职业
乡村振兴
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