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达到市值历史高点1500亿港元左右、约107.6港元/股后,泡泡玛特走下坡路。今年7月市值一度跌至不足300亿港元,同月股价跌破20港元、7月累计跌幅超50%。8月12日,其股价报18.60港元,市值为259.95亿港元,较巅峰市值缩水逾八成。市值缩水、股价“跳水”,伴随着万篇“退坑”笔记与8000多条消费者投诉,这背后是泡泡玛特上半年业绩的急刹车。分析人士认为,盲盒市场趋于理性发展。
“万物皆可盲盒”——似乎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共识。无论是近两年来席卷各大玩具礼品店的“玩具盲盒”,还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文具盲盒”“盲盒惊喜贩卖机”,抑或是在今年“五一”假日期间高度吸睛的“机票盲盒”,无一不让这曾经仅属于少数群体的消费模式正在被大众所接受。
一时间,盲盒以燎原之势向大众消费品领域迅速扩散,这个现象引发了坊间对盲盒经济的思考:盲盒经济究竟仅仅是符合大众消费口味的现象级短期效应?还是顺应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代表的未来消费新趋势?

围绕盲盒经济进行了走访,借助三位受访者及其与盲盒间擦出的火花,一窥盲盒经济的前世今生。
“机票盲盒”开出一次西安寻古探今
1998年出生的孙与姚(化名),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2021年的“五一”假期,她没有选择回老家。她在线上某平台用99购买了“机票盲盒”,得到了5月2日成都飞往西安的机票。于是,一场说走就走、只身前往西安寻古探今的旅行成了她的假日安排。
“当时同学们都在等着抢购‘机票盲盒’,我就抱着随便买买,不喜欢再退的心态跟风。”孙与姚告诉记者,第一次听说“机票盲盒”是在去年“十一”的时候,当时她的一个同学用1块钱抽中了从成都飞往青岛的航班,让所有人惊讶和羡慕。“当时就觉得这样的出行方式挺刺激。”孙与姚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机票盲盒”,就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不知道去哪儿的前提下,购买平台推出的“机票盲盒”,开出哪个航班、飞往哪个目的地一概随机。
而且这种随机性为购买者预留了后悔的可能。孙与姚说,如果开出的飞行目的地自己真心不想去,只要半小时之内放弃购买,就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与以往退票还要收取一定费用的体验完全不同。
孙与姚告诉记者,感觉身边的人多少都会正在使用或者参与购买某个品类的“盲盒”。“文具、饰品、小礼品是我买得最多的品类。不过我的同学还在网上购买过一个‘球鞋盲盒’,竟然用500抽中了一双售价2000的限量版球鞋。”孙与姚向记者讲述着,语调中充满了典型“95后”年轻人对盲盒经济的认可。
陷入“盲盒怪圈”的母女俩
与“95后”年轻人热衷购买盲盒产品不同的是,家住北京的“80后”妈妈王小鹿和她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漫漫正在不知不觉走入“盲盒怪圈”而不得自拔。
妈妈自己热衷购买盲盒化妆品,从口红、眼影、粉底,到眼霜、脸霜应有尽有。女儿除了热衷购买盲盒玩偶之外,喜欢收集“文具盲盒”,用她自己的话说,“最喜欢的就是每次购买盲盒文具的心情,买回家舍不得打开包装。打开后如果是自己没有的款式就会兴奋一整天。无论干任何事都会拿着这个刚获得的新惊喜。”
王小鹿则不同,她告诉记者,她更喜欢每次购买后快速打开包装,但是更多时候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失落。不过至今她还难以忘却第一次购买“口红盲盒”的惊喜,“是一支特殊色号的口红,单价不便宜,用盲盒买相当于打了七折。”王小鹿说,“关键是这支口红店里根本买不到,永远是缺货的状态。”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样一次近乎完美的盲盒购买体验让她彻底爱上了盲盒。”当然,从理性角度看,王小鹿深知母女俩已经陷入了“盲盒怪圈”,即一旦出现新的盲盒产品就会热衷去买。
盲盒定价长期以来遭到诟病。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不建议对盲盒等商品赋予金融属性或利用其炒作。当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发生严重偏离时,对消费者而言一定会引发金融风险,也就是俗称的“割韭菜”,这对品牌也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因此,消费者需要理性思考、谨慎选择,也不建议企业放任或引导这类消费行为。
标签:
盲盒经济
机票盲盒
消费品领域
盲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