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大豆高位震荡下行,打破了俄乌冲突之后的僵局,美国农业部9月大豆报告对豆价再次形成短暂利多,在报告发布后美豆价格快速冲高,随后几天,大豆价格维持震荡,预期豆价偏空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大豆供需报告,美豆单产方面,报告将数据调低至50.5蒲/英亩,低于上个月预测的51.9蒲/英亩;面积方面,报告将种植面积由上个月的8800万英亩下调至8750万英亩,收获面积则由上个月的8720万英亩下调至了8660万英亩;预计美国新豆产量为43.78亿蒲,低于8月份预测的45.31亿蒲,较2021/22年度的产量44.35亿蒲减少1.29%;美豆的期末库存最终落在544万吨,较上个月减少了122万吨,库销比由5.41%回落至4.51%的历史偏低水平。
当下美豆和我国东北大豆的鼓粒成熟期,大豆的籽粒干重、含水量对大豆产量影响至关重要,鼓粒期长短、降水、光照都会影响到产量和含油量,北半球的天气炒作远没有结束,而南美大豆对豆价的影响远不如北半球情况对豆价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豆价的框架中还应当给天气适当的权重。
国内天气南旱北涝对东北大豆的产量是一个利好,但对国际豆价影响最大的美豆产量却不乐观,夏季高温干旱让美豆产区干旱面积不断增加,美豆优良率从70%一路下调至58%,由于美国的种业和灌溉相对发达,大豆具有抗旱性,美国产量受干旱的影响程度可能会略低于市场预期,短线不应该看多美豆。
过去两年,大豆价格主要是供给主导逻辑,豆价取决于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研究豆价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的大豆种植、生长。目前,豆价供给主导逻辑正在向需求主导逻辑演变。
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8月大豆进口716万吨,环比减少71.8万吨,减幅9%;同比减少232.6万吨,减幅24.5%。2022年1至8月大豆进口6132.9万吨,同比减少578.6万吨,减幅8.6%,最下游的需求不振导致大豆压榨利润被压缩,企业生产规模不得不被动缩小,剔除国庆节假日因素影响,下游需求可能还将持续萎缩。
国内大豆需求减少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在通胀居高不下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能源价格高企、房租居高不下环境中,大豆下游的消费力不振,挤压了原本食品消费,另外,在国内消费普遍偏谨慎的情况下,终端消费没有太大的起色,国内大豆市场的消费前景同样难言乐观。预计国内9月进口大豆量减少,美豆收获季节临近,供应端的略紧的现状将大大缓解。
豆价压力将逐步显现
美豆的需求不振其实也是大宗商品负债端压力的一种体现,负债端的压力既体现在居民端,也体现在企业端。刺激消退后,欧美普通居民的生活重新回到疫情前,负债率再次走高,生产型企业的情况与欧美居民的情况基本类似。在商品下行的时候,贸易型企业的状况更加窘迫,其需要承担商品下跌造成的浮亏还要承担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两方面的压力导致贸易型企业被动抛出商品降低负债。
美联储已经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最新季度经济预测还显示,美联储官员对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为4.4%,明显高于6月预测的3.4%;对明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为4.6%。这在数月前是无法想象的,油市和铜市正在逐步反应加息造成的负面效应,而农产品的反应相对滞后,预计在北半球秋收后将会显现。
国际衍生品智库分析师认为,美豆震荡等待首周收割数据公布。操作上,经历8-9月报告过高和过低的单产预估后,市场重新评估美豆产量前景,等待收获进度数据和加息结果,短期美豆涨跌两难,暂时观望,短线高抛低吸为主。
对大豆行情更加悲观的预测是,如果北半球秋收后美豆产量不受太大的影响,那么大豆将正式开启下行。当前的大豆价格处在历史相对高位,上行空间不大,投资者可关注芝商所CBOT大豆期货(代码:ZS)高位空单机会。
芝商所的CBOT大豆期货是实物交割合约,该合约成交活跃、流动性良好,具有灵敏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参与其他谷物、油籽、牲畜和乙醇相关的对冲和价差交易,为大豆买家和卖家提供管理风险。
标签:
大豆高位
俄乌冲突
美国农业部
国内大豆市场
生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