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现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文化贸易如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议题越来越热。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展开多维度探讨,建言文化贸易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资料图片)
从大到强
政策引领激发文化企业新动能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国际文化贸易的强势增长正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据报道,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仍存在短板和不足,表现为高质量供给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需要以政策激发文化企业新动能。”商务部服贸司司长王东堂在发言中介绍,商务部服贸司正从机制和载体这两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方面,强化一个机制。商务部与中宣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建立了对外文化贸易工作联系机制,统筹推进全国的文化贸易合作。
另一方面,建设一批载体。商务部正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基地已成为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载体,有效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文化出海”方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介绍了天河经验。2022年,广州市天河区规模以上文化单位突破900家,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连续10年领跑全国。陈加猛表示,这是天河区立足本土资源,坚持规划引领的成果。
“天河区正致力于为文化企业提供市场推广、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融资支持等个性化解决方案。”陈加猛说。
“近年来紫荆文化立足香港,内引外联,把内地的好东西引进到港澳台,进而带到海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建议,可以利用好香港的独特优势,加快资源整合,让更多具有中国标志性、符号性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香港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市场。
从点到网
数智赋能培育文化出海新优势
数字化时代,拥抱智能化正是促进文化贸易的重要途径。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以《只此青绿》为例介绍:“《只此青绿》演出了300多场,在剧场里观看的观众人数不超过50万。但通过人民网、央视、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媒体传播量超过了百亿级,这是线下剧场无法比的。”
快手科技副总裁刘震从短视频角度进行阐述,“短视频可以消除语言和地域的隔阂,快速实现跨国传播,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在刘震看来,平民化视角、普通人视角更容易引发不同人的共鸣,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现场不少嘉宾都对于文化、技术人才的紧缺颇为关注。莉莉丝游戏联合创始人胡睿提出:“希望能够把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文化人才吸引到团队里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实力。”刘震表示,希望与更多机构、组织、智库、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合力助力中华文化出海。
“当下创新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拥抱数智化。”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希望,数智赋能由点到面,做大做强,千帆竞发,共同开创一个文化走出去的大航海时代。
“新的动能,来自新技术。”于运全提出,现场分享的成功案例大多拥抱了新技术,运用现代世界前沿科技在文化业态中找到结合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和产品体系并服务于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创新,也解决了新动能问题。
“数字文化,创新不缺,活力也有,如何做好规范性,在于一套好体系。”于运全进一步提出,要解决效能问题,需要靠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多方合力,协调一致。
从量到质
深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新价值
虽然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超过2200亿美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看来,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数量和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化贸易如何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雅昌文化公司董事长万捷认为,从量变到质变,首先要做好创新。万捷举例称:“我们做的《紫禁城600年》大型画册,不仅被当成书籍,还当成了奢侈品,因为它不止有阅读功能,还兼具装饰性、礼品性、收藏性。”
另外,在万捷看来,要让世界人民买单中国文化产品,还必须以客户为核心,把我国的文化产品用世界语言进行呈现,真正让外国人接受并喜爱。
“过去几十年,文化人说不谈赚钱,搞贸易的人说不谈文化。”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井水清认为,没有资金不能支撑文化贸易的发展,“要让文化企业都能赚到利润,才能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艺之卉时尚集团(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赵卉洲则认为,“文化在先,贸易在后”。
“先得沉淀下来做好产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被世界看见。”2018年,赵卉洲提出了“丝路·新生”这一主题,希望重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更多欧洲人了解当下中国的奢侈品,她在那年首次尝试将静态展与苗绣结合,在米兰时装周展出。
赵卉洲介绍,“丝路·新生”得到好评后,她更有信心了,随后陆续发布了“中国女书”“中国灯笼”“屏风之外”“木兰辞”,将服装时尚设计与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持续不断地在国际舞台发声。
“离我国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还有12年时间,我们不要急,我们做一个12年的规划,一步一步来,相信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一定能行。”井水清说。
赵卉洲也相信,自己这一代,加上下一代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大家持续发出中国声音,用服装设计等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苏国锐 邓子良 杨溢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