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之琪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广泛应用。软件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通过加减分给学生进行排名评比,还有学校将公开排名结果与评优挂钩,备受家长吐槽。
一定程度上讲,以分数适当督促学生无可厚非,数字科技赋能教育也是一种趋势,但若是数字工具使用管理不善,效果就可能有违设计初衷。从现实来看,确实有学生因为加分而受到鼓舞激励,但更要关注到,还有不少孩子仅因午睡、坐姿等习惯原因被扣分,几天下来App分数排名下滑,让孩子和家长信心受挫、焦虑倍增。
事实上,当分数奖惩左右了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很有可能就将孩子多元丰富的日常生活拉进“唯分数论”的怪圈。对教师和家长来说,若是追逐机械化、单一化的“加减分”标准,也会忽视、消磨更多潜能与创造性的挖掘培养。更何况,所谓的“加减分”标准的科学性本身就存疑,行为举止究竟如何赋分评分也存在较大主观性。
随着教育教学普遍迎来数字化,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字、科技只是辅助。教育教学仍要秉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展开教学引导,不能过度依赖数字工具,任由单向度的评判标准去片面定义学生。
App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但人可以。与其让“统一标准”打压约束孩子天性,不如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个性化发展。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点赞箱”,多引导孩子发现周围人的长处,此类立足孩子视角的“开放式引导”,正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长、实践教育创想之处。
唯有共同把握好数字化教学的分寸和尺度,才能为多彩童年留下自由多元的成长空间。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