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公布了2023年的节庆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了博物馆在增进人的福祉和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将博物馆与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团结包容结合起来。(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博物馆热”。不仅是旅游黄金周,一到周末,一些“网红”博物馆都“一票难求”。据文旅部消息,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有博物馆机构5700余家,藏品数量4600余万件,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大国。
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体现了公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也是公众文化认知提升的一种体现,同时还能助力传统文化传承。而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诸如博物馆数字化、亲民化,都让昔日“高冷”的博物馆“出圈”。另外,200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院)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对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赋能美好生活,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持续推进博物馆发展,努力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需,也是满足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赋能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越来越“出圈”,为美好生活助力“加持”,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比如,虽然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受到市民与游客的追捧,但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却面临着“门可罗雀”甚至因为运营经费不足导致难以为续的困境。另外,目前博物馆的头部效应明显,一些大型博物馆受到人们的追捧,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却容易遭到忽视。而一些博物馆还存在专业文物修复人员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文物保护。这些掣肘博物馆发展的问题,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镜子”,也能成为撬动公众幸福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能量源”。认识到不足,就要对症下药,补齐短板,各地要积极做大与盘活博物馆资源,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赓续文明血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成为公众美好生活重要的“文化助力”。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