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陆丰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汕尾市委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工作部署,奋力谱写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陆丰乐章。即日起,南方日报《陆丰视窗》推出《抓好“三六九” 奋战“百千万”》系列专题,聚焦陆丰“百千万工程”一线奋进故事和亮点举措。敬请垂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模具搭建、混凝土浇筑、整平除污、打磨刷漆……在位于汕尾陆丰金厢南海域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抢抓进度,各道工序紧张有序推进。在他们身后,一个个巨大的“空心魔方”鳞次栉比,这就是海洋生物的“精装房”——人工鱼礁。它是海洋牧场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通过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提高海洋牧场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
推进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只是陆丰耕牧“蓝色粮仓”的一个缩影。当前,陆丰抢跑海洋牧场新赛道,以深耕碧海的担当作为,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百千万工程”新的增长极,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南方日报记者陈欣欣通讯员陆宗
立足资源禀赋
抢跑海洋牧场新赛道
靠海吃海的渔舟唱晚早已是遥远往事,近些年,海洋牧场的概念逐渐被大家熟知。海洋牧场,通俗地讲就是用人工鱼礁给鱼在海底建房子,种上海藻海草,让人工放流的鱼类、贝类有地方安身繁殖,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农牧化的重要途径。
陆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的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更重视环境与品质,不仅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扩大养殖生物的活动区域,还保证了养殖产品与野生产品具有相同的品质,轻松实现“海鲜自由”。
除了渔业养殖外,海洋牧场在科研教育、观光旅游等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海面以下,人工投放的礁石如同营造了一片“水底森林”,鱼虾蟹海参等各类海洋生物自由生长;海面以上,观光平台巍然耸立,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享受着深海潜行、渔夫垂钓、海鲜美食带来的乐趣,与大海“零距离接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将其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191.86公里的海岸线、22.65万公顷的海域面积,为陆丰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陆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牡蛎、南美白对虾、扇贝、鲈鱼、青蟹、石斑鱼、对虾、海鳗、梭子蟹、蛤等多种海珍品。作为汕尾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陆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动能在海洋。
纵观陆丰现有的海洋经济版图,海洋牧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陆丰瞄准“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聚焦“兴海强市”这一目标,着力培育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迈出向深蓝进发的全新步伐:现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处,即广东省陆丰金厢南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初步规划6个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已完成入库项目4个,计划2023年开工项目1个、2024开工项目1个、2025年开工项目2个。
依托海岸线长、海域开阔、水质优良等资源禀赋和营商环境优势,陆丰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在2月11日召开的中国(汕尾)海洋经济产业大会上,海南蓝水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陆丰蓝水海洋牧场综合体产业项目现场签约。“作为一个投资商来说,首先要关注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上,目前广东在大力推动海洋绿色产业的发展。地利上,陆丰这个地方它就是一个潜在的大湾区,靠近深圳,未来的发展是相当可期的。人和上,陆丰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服务意识的文化。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蓝水集团董事长窦建荣说。
新加坡海洋工程和海洋牧场外籍专家章立人也十分看好陆丰发展海洋牧场的前景。“我的第一个海洋牧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也有。1994年我来到中国,在烟台建船厂。而现在,我想把养鱼项目拉到陆丰这里来。”章立人说。
坚持规划引领
摸清海洋资源“家底”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海洋牧场建设伊始,陆丰就牢牢抓住规划这一龙头,坚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立足陆丰市海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摸清海洋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初步编制《陆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构建“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
据了解,该规划包括品种规划、空间规划和近、中、远期发展目标规划。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渔业用海分区体系,综合陆丰市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规划、养殖水域滩涂、生态控制区等多种限制条件进行判别,最终划定7片海洋增养殖水域,主要集中在乌坎、金厢、碣石、湖东、甲子,共计1.14万公顷。
“有了这份规划,就能更直观地了解陆丰哪片海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海洋牧场,进而提高项目的落地可行性。”参加规划编制工作的一名专家介绍,该规划的制定是基于陆丰渔业资源状况与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相关规划符合性、各类用海排他性、自然条件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合理选址布局海洋牧场建设区,明确功能定位和建设内容,进而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
“一条鱼”搅动“一池春水”
“我们预计在8月底完成人工鱼礁主体工程建设,布设4个人工鱼礁群、投放鱼礁单体1824个、投放区域用海面积44.7公顷。”去年9月,投资2500万元的金厢南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开工。该项目负责人王庆辉介绍,项目建造完成后将促进深海网箱养殖,形成集海上垂钓、休闲观光、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海洋牧场,达到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修复、实现发展科普试验、渔业资源开发的目的,大大提高休闲渔业效益,创造大量的渔民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海洋牧场不只养鱼,还能擦出文旅的火花。游客可以在平台体验垂钓乐趣,品尝海鲜大餐,学习海洋知识,感受海洋文化……”在陆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继炫看来,相比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有效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何把陆丰“海的味道”送到大湾区城市的餐桌上?陆丰市碣石镇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规划预制菜产业园,用“工业锅”炒“农业菜”,推动海产品加工向高端精深发展。目前,该镇已和珠海集元水产科技公司确定合作意向,着力打造碣石十六菜预制菜产业园,让更多碣石特色海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由于海鲜预制菜对保质保鲜要求较高,碣石镇正加快建设碣石渔港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园,打造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充分保障水产品新鲜度。此外,该镇还在加快谋划发展“海上风电+深海养殖”“内洋光伏+渔业养殖”等项目,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建设清洁能源养殖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条鱼”搅动产业“一池春水”。除推出海洋牧场预制菜产品,与生物科技结合是海洋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方向和前沿领域。为此陆丰提出,要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打造新的增长点。
四海万疆鱼龙舞,擎天白浪勇者攀。在现代化海洋牧场这条新赛道上,陆丰正按照“1年顺利起步、3年初见成效、5年显著变化、1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的目标,再造一个“海上新陆丰”。
■一线实践
发力水产种业守护鱼米之乡
在陆丰湖东镇湖东林场石角尾山北侧,两架高大的银白色风车迎风旋转,像两个站岗士兵守护着“脚下”的一片蓝色养殖大棚。
这里是由全国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广东海大集团投资建设的陆丰海洋经济种业产业园,是粤东地区首个水产养殖的种业园区。依托该产业园,陆丰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育苗的水产养殖产业转型,踏上了水产“芯”路径,打响了“蓝色粮仓”保卫战。
湖东镇有丰富优质的水产资源,盛产石斑、龙虾、马鲛、鱿鱼、带鱼等海鲜,素有陆丰“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生态环境好,水质资源佳,特别适合水产品的育苗与养殖。还具有离水产品终端市场近的地理优势,是水产产业投资建厂的最佳选择。”产业园牵头主体汕尾市海景洲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景洲”)有关负责人蔡玉坤说。
走进产业园,一格格水塘首尾相接,一座座工厂化养殖大棚绵延排列,共同绘就了120亩南美白对虾育种育苗基地的美丽图景。自2020年首届汕尾发展大会签约以来,不到3年时间,27座亲虾与育苗车间拔地而起,产能可实现年育苗100亿尾,年育成幼体500亿尾,日产浓缩藻1万升,2022年实现总产值近6000万元。
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的“芯片”,是保障“蓝色粮仓”的关键。种苗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科研力量。走进育苗车间,标准化的育苗池整齐划一,控温、控光、增氧、投料、水质净化、水质监测、虾苗检测等先进装备一应俱全。“南美白对虾是热带生物,对气候条件较依赖,需要全天候监测水中溶氧情况,还要监控水质、水温等。”蔡玉坤介绍,产业园拥有先进的超浓缩藻类PBR实验室和品控实验室,可实现水质、微生物、病毒PCR项目的检测分析,还拥有行业的海水处理系统,可实现0.01微米级的海水处理工艺。
小小种苗如何带动当地养殖户增收?海景洲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多次组织培训交流会,指导当地养殖户提升养殖技术、解决养殖难题,并就近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质的苗种、饲料、动保等产品,减少运输成本,提升养殖效益。不仅为湖东镇定壮村、曲清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增加亩产收益,还带动了陆丰各养殖基地和珠三角对虾养殖发展。
陆丰水产种业升级的步伐不只于此,海大集团还在陆丰市投资汕尾鱼虾贝藻水产种业园项目,布局南美白对虾育种和繁育等项目,致力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园区和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蔡玉坤表示,将充分发挥海大集团在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中的领先地位,通过“水产种苗、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生产管理”联动模式,助力陆丰水产种业振兴发展。
■他山之石
海洋牧场的“烟台模式”
4月28日,“五一”小长假前一天,“耕海1号”二期海洋牧场正式开门迎客,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创新了海上烟台新玩法。作为山东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耕海1号”深度融合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文旅等相关产业,是全国首座集渔业养殖、海洋文旅、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综合体,宛如一条宝石项链镶嵌在美丽的“四十里湾”海域。
烟台,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拥有千里海岸线。近年来,烟台市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46处,其中国家级20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40万亩,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成绩的背后,烟台有何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值得借鉴?
坚持规划引领
2018年,农业农村部首场海洋牧场现场会在烟台召开,海洋牧场“烟台模式”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烟台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海洋牧场建设顺利推进,相继出台了《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了“4带10点100箱”空间布局。接下来,烟台还将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团队,科学确定装备型海洋牧场与航路、锚地等重点通航水域距离、离岸距离,不断优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
突出生态优先
“五一”期间,凭借水清、滩净、岛绿的生态环境,烟台长岛再次“火出圈”,景区单日接待人数最高达3.3万人,创近年来最高纪录。红火生意的背后,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久久为功。
为擦亮海洋的蔚蓝底色,烟台大力实施依法治海,颁布实施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推行“湾长制”“河长制”,系统推进海洋环境整治和修复。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维护了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物多样性,让“蓝色粮仓”逐渐丰盈起来。
科技创新驱动
在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实践过程中,烟台闯出了“海工+牧场”联动模式、“陆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等一批海洋牧场发展的新路子。为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烟台创新开发海洋牧场“抗击风浪自然灾害险”“网箱养殖波高指数险”,还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平台确权新路径,让海洋牧场平台有了“合法身份”。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目前,烟台市已聚集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13家,省级以上海洋类科创平台51个,海洋科技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
强化联农带农
很多人担心加快建设海洋牧场会影响周边渔民的收入,但在烟台,海洋牧场的运营不仅没有和周边渔民形成竞争关系,反而有效降低了渔民的养殖风险。
这主要得益于烟台建立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合作共赢新型发展模式,企业与渔业合作社渔民签订“大渔带小渔”合作养殖协议,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目前,全市渔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00余家,辐射带动渔民2万多户。2021年,渔民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
完善产业链条
100亿元!这是烟台海洋牧场2024年产业链总产值目标。
一直以来,烟台市全力支持海洋牧场同文旅、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海上“田园综合体”。未来,烟台将持续聚焦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开展海洋牧场预制菜、新型海洋功能食品等高值化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推动海洋牧场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认证和登记保护,打造全国休闲海钓打卡地和“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旅游新名片,在强化苗种供应、装备制造、数字智能、加工流通、品牌标准、金融服务、人才智力、产业融合等八个方面强化支撑,不断提升海洋牧场价值链。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