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益于药政改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一批靶向创新药已经陆续进入到医保,2022年开始放量,开始真正为创新药企业贡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
如此也使得不少投资人索性重点布局已经明确进入医保、产品已经明确放量的创新药公司。一方面,这类项目的收入和利润已经可以通过产品放量空间进行预测,基于各类数据的预测让投资的确定性相对更高。另一方面,在医保控费压力下,国家对于创新的支持趋于细化,未来创新的标准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改变同一靶点药品研发严重同质化的情况,利于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药公司。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创新药市场逐渐进入“精选优质创新”时期,同质化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新技术、稀缺的技术平台、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有技术沉淀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不过,创新研发并非易事,新药研发仍是一座风光无限的险峰,如何降低市场风险也成为国内外药企关注的重点话题。
(资料图)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肿瘤研发负责人Susan Galbraith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个药物的研发过程当中,一方面是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政策支持、良好的监管注册的环境;另一方面,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原研药、创新药的研发的确是有一些风险,如投资非常的高,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从一个药物的化合物的发现到一个药物最终获批,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是有很多的风险,而且一般历时好几年。
“不过,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技术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为药物研发赋能。如下一代的测序技术,这些测序技术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另外,在肿瘤组织的穿刺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个不同的瘤种的基因或者突变状况的改变。” Susan Galbraith指出,通过与本土创新企业的合作,利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加速探索如创新的治疗领域。
国际合作应对创新药研发难
虽然2022年医药行业的融资、新药上市情况都受到了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是中国药企的研发管线占比,以及中国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管线占比仍保持上升态势。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加速流程和技术创新也正在全球管线中得到整合,助力运营和变革,实现医药研发生产力的持续提升。
根据IQVIA数据,2022年研发管线保持平稳,从临床试验Ⅰ期到药品注册来看,共有6147款产品正在积极研发。过去两年中,管线仅增长2%,自疫情以来的增长放缓很可能是由于研发的延迟造成,管线自2017年以来增长了49%。肿瘤仍然是管线重点,占整体管线的38%(2331个产品),并在过去五年中以10.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但新药研发仍是一座风光无限的险峰,随着疾病复杂程度提升,临床试验的设计越来越复杂,传统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不断增长。同时,新药的诞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研发资金的不断投入是其最根本的保障。
实际上,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同时,受国际环境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如何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这期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间的合作也成为共识。例如,阿斯利康与和黄医药就赛沃替尼达成合作,并在2021年在华实现这款药的全球首批。近期,阿斯利康还与康诺亚生物进行全球化合作,共同开发Claudin18.2靶向ADC。
从当前市场形势来看,ADC风口已经来袭,从受热捧的程度来看,或许正成为下一个PD-1.而这主要也得益于ADC临床效果显著超越化疗疗法,拓宽加深靶向疗法应用范围。
此外,阿斯利康与康诺亚刚就潜在世界首创靶向 Claudin 18.2 的抗体偶联药物(ADC)CMG901 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康诺亚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陈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目前ADC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更反应了肿瘤药物的竞争激烈。同时,肿瘤药物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药物的使用也会提高耐药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药效更好或者是安全性更高的药物。
“ADC药物现在在很多的靶点上体现出巨大潜力,Claudin18.2就是其中一个。它是在消化道组织,尤其是胃癌、胰腺癌等有较高表达。该靶点的特异性表达高、专一性好;加上化学治疗子弹的助力,可以精准地杀伤肿瘤。”陈博介绍,Biotech企业的优势是早期的开发能力、早期的科研能力,但是在临床资源的布局、商业销售能力上与全球化药企有差别。
“更大的差别也在日后的临床销售上。在国际层面,除了中国患者,全球还有众多患者饱受胃癌、胰腺癌的折磨。除了在中国推广,我们也希望更好更安全的药物走向世界,惠及更多的全球患者,这样的战略部署怎么达到,找到具有雄厚资源的好合作伙伴就变得特别重要了。”陈博说。
在本土创新药企寻求合适的跨国药企进行合作之际,跨国药企也在寻求最佳合作伙伴。
Susan Galbraith指出,中国创新的发展与生物科技行业的崛起,也使得我们认为在中国是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和外部的合作伙伴携手。而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他们是否和我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希望能够给患者生命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就是会看合作伙伴的科学实力,看他们能否把科学变成真正的创新。
“AI+药企”能否降低市场风险?
在选对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创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创新药研发成功的制胜点之一。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从2016年至2021年,全球医药研发费从1,600亿美元上涨至2,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医药市场整体监管趋严,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到2026年,预计全球医药公司药品研发投入将会达到2,5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较2016至2021年将会再下降2.1%。
然而,在研发费用低速上升的同时,新药研发成功率却在不断降低。据统计,进入药物开发管道的5,000至10,000个先导化合物中,平均只有一个能最终上市。因此,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比近年来持续提高。据统计,2021年中国规模药企的研发投入达到233亿美元,并且预计将于2026年达到4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7%。
保持较高研发投入所产生的重磅药及新药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可持续良性盈利能力愈加成为中国药企巨头重点关注的投入方向。有业内观点认为,基于AI、物理建模、高性能计算的相关技术有望成为征服这座险峰的关键所在。在数据、算法、算力三方面的不断发展之下,使得AI大规模进入药品研发领域成为现实;传统药物研发主要包含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环节;AI的应用场景贯穿药物研发及商业化的全流程,能显著提高研发效率。
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过去的40年间,AI在药物领域的探索应用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的愈发成熟是成为医药领域发展的关键点。随着全新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越来越少,制药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动力去打造Fist-In-Class产品,如何才能提高研发效率,如何用已有的技术手段赋能药物研发,AI的作用已是越来越大。
新药研发难度正逐年提升,主要表现在新药研发周期有的长达十年,不少药物的研发费用高达26亿美元,每年最多诞生30-50种新药,原创新药仅15个左右。而面对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行业需要召唤新技术、新理论、新策略,如此也驱动了技术的创新。这也说明,只有将前沿技术与经典药物研发手段相结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才能助力中国原始创新。
Susan Galbraith介绍,在整个药物发现和研发的过程中,AI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例如,在药物的靶点发现过程中,以往医药公司研发通常是通过去读大量的科学文献,然后做一个总结。现在有了AI技术,可以非常好地利用知识图谱,把所有的这些和靶点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锁定了某一个靶点之后,我们肯定要测试不同的药物分子,看一下它们是如何来影响这个靶点。那么在这样一种试验当中,我们也是通过AI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整个进程。在以往,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蛋白类的药物的一些测试要长达数个月,但是现在可能仅仅需要几周。”Susan Galbraith说,除了靶点发现的阶段,在药物研发的阶段,也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来更好地形成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例如,可以通过一些计算能力的AI的工具,分析哪些患者相较于其他人群获益更高。同时也可以采用AI分析真实世界数据,以此发现哪些患者是更适合的患者人群。
“未来我们将会继续使用一些更为先进的AI工具,如现在比较热门的ChatGPT软件,我们会更加多地利用ChatGPT背后非常庞大的语言处理和认知的功能,帮助我们加速在各个领域的工作。”Susan Galbraith强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