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建议:“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历史课。”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学习历史可以鉴古知今、增长见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但是我们现在的小学,有包含历史内容的课程,但没有专门开设历史课程,各种内容混合在一起学,把相互联系的知识割断,无法对历史有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鉴于历史在延续文明、增强民族意识、增长个人智慧等诸多方面的功用,刘显忠表示:“我建议完善已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小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独立的历史课程。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增强信息分析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历史课,可以丰富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中学系统学习历史做准备,也有助于学生对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的理解。
其次,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小培养历史思维。
“地理课是在空间上扩展学生的眼界,而历史课则是在时间上扩展学生的眼界。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人是经过哪些阶段才成为现代人的,人类的劳动在多少世纪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向学生展现人类进化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技术进步等的历史画面,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自己的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发展有很大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产生历史感、时间感,对历史进程有宏观认识。同时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过去和现在的某些现象。”刘显忠表示。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和教师每天获得的信息要比以前多得多。学生们被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流传的各种信息所笼罩。历史不再单单是历史学家和国家教育的领地,它也变成了一种最强大的政治武器,变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争夺的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及早给孩子普及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刘显忠说。
同时,学习历史,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的过去是一个民族作为统一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历史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在现代性和文化多元不断带来人们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开设历史课,讲述各民族如何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有助于提升各民族的历史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刘显忠表示:“这无疑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教育需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由于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差异,小学的历史教育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刘显忠在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及方式上有如下建议:
首先,在教材方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心理特点,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既要有思想性、科学可靠性,又要有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性。要把历史发展的纵向顺序说清楚,凸显作为历史学科重要特点的时间感。教材中要注重原始资料和文献的呈现。此外,历史教材的内容安排上要考虑语文的相应内容,使历史课内容与语文课内容相互衔接、呼应,使历史课和语文课相互补充。这对两者的学习都有好处。
其次,在教学方面,要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介绍历史典故,并与语文中涉及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也可以把所学各门学科的发展简史,逐步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各门学科的演变过程,掌握这些学科历史方面的最浅显最必备的知识。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现实社会中有争议的一些历史问题作出适当回应和分析。授课过程中注重史实,论从史出,寓教于理,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
同时也可以把课堂教学和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等现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关于考核问题。“开设历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让小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所以,考核可以灵活,采取开卷形式,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等。”刘显忠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