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近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了最新综合规划与政策典型案例,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推出的“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示范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综合保税维修服务”两项成果入选。
(资料图片)
2022年,深圳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项,累计76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9项,累计74项,改革创新试验田功能进一步提升。
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示范区
据介绍,深圳前海全面实施绿色建筑,以绿色建筑集中、大规模开发为发展方向,探索高强度开发下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力争短时间内形成标杆示范效应,带动深圳乃至全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规划顶层设计方面,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编制印发《前海合作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主要内容涵盖绿色建筑发展背景、现状分析、发展目标、绿色建筑星级布局、绿色建筑控制图则、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遵循绿色建筑集中、大规模发展的方向,前海确立了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以及“创造绿色建筑的世界焦点、生态文明的中国窗口”的绿色建筑发展愿景,前海新建建筑10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准,力争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三星级达到30%,打造国内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最高的城区。
同时,前海率先出台了强制性指引:印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引》,为建设方及其设计单位提供实现绿色设计目标的技术参考;印发《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指引》,明确各责任主体权利和义务,提供涵盖全过程的绿色施工技术指引和监管流程节点,确保建造过程的绿色化。
值得一提的是,前海在绿色建筑领域建立了跨行业跨部门全链条管控机制。一般区域的绿色建筑由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阶段明确总体要求;由规划部门在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明确星级要求,在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审核具体设计情况;由住房建设部门在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阶段,对绿色建筑情况进行形式审核。前海发挥综合授权、集中审批的体制优势,规范整合规划、国土、住建等管理权限,将绿色建筑规划要求有效传导至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竣工备案等全流程环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设计文件和施工现场组织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抽查检查,确保绿色建筑指引要求不走样,设计不变形。
截至目前,深圳前海共有4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90.7万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26个、二星级绿色建筑19个、一星级绿色建筑3个,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总体数量、面积占比均占多数。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横向比较,在绿色建筑新增面积密度、新增速度等方面,深圳前海已经达到国内相对领先水平。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综合保税维修服务
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位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妈湾片区内。依托前海综合保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及国家支持保税维修业务的政策优势,前海引入慧镕电子有限公司,推进高起点、高附加值的通讯设备保税维修业务。
具体来看,前海以“一企一策”制定维修监管方案。对海外的入境维修产品给予特别支持,主动拓展维修服务能力,采用一对一专人服务,积极解决企业在相关政策、准入等方面难题,结合深圳市最新环境审批管理要求和前海区域评估成果,审批流程优化为环评报告表备案,无需审批程序。
同时,前海以多样化组合模式支持保税维修业务。针对不同的维修服务需求提供配套解决方案,如利用全球中心仓非保税转保税方式,解决保税维修用料难题;通过“东西部港区一体化”及先入区后报关方式,解决维修产品理货难题;通过外发加工业务,解决保税维修部分工序加工难题。
记者了解到,前海还提供“三位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蛇口海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共同推进保税维修监管服务,印发《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业务监管工作方案》,建立保税维修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对区内企业保税维修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估、现场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环保措施,产生的少量废气经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废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放,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并按时在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申报登记,同时督促企业遵守海关监管、产业政策等规定,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成效方面,前海综合保税维修能力得到扩增,产品种类增加。维修专用固定资产设备投入增加一倍以上,累计投资总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电子保税维修产品量增加3倍以上,维修品类不断增加。2021年保税维修出口额1631万美元,维修产品6万多件。
同时,保税维修清关模式更加多元。前海采用全球中心仓非保税转保税方式,解决维修用料问题,累计转移60批次,累计货值200万港币;采用“东西部港区一体化”及“先入后报”清关模式提高整体的清关时效,节约每批次综合成本2000-3000元/车。
此外,前海探索根据不同的维修产品采用不同的监管要求,国内维修与保税维修共线生产,产品分类存放,物理标识清晰,并根据环保政策要求定期申报维修产生的危险废物及一般工业固废信息,累计申报外运处理危险废物1批次,一般工业固体废物5批次。
(作者:陈思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