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核心地,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优秀车企。除上海、合肥这些头部汽车制造大城外,在越来越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多个二三线城市正发力布局汽车产业。
(资料图片)
1月2日,在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上,总投资916亿元的142个项目开工签约、投产投用,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等苏州优势细分领域。
“力争用五到八年的时间,加快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强市。”在不久前举行的苏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座谈会上,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也表明了发力汽车产业的决心。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苏州市1006家汽车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382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规上企业284家,实现总产值1749亿元。
2021年,《苏州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11大产业集群,其中就包括汽车及零部件集群;2022年11月发布的《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更是定下1000亿、1000家“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1000家。苏州提出,要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视作突破口,意欲争夺”自动驾驶第一城。
为支撑这个潜在的千亿级产业,苏州提出了以相城区为产业发展核心区,工业园区、常熟市、吴中区为重点区,吴江、昆山、张家港、高新区、太仓市、姑苏区等为联动区的“1+3+6”智能网联产业空间布局。
“苏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大挑战是人才紧缺。”专注汽车市场与战略的聆英咨询相关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全国汽车行业从业者约550万人,车企研发人员大约55万,占比10%;其中研究智能网联车仅约5万人,占全部研发人员的不足10%,并且人才普遍年轻化,从业三年内的人才占比超40%。
该分析师指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分布不均。从事整车系统研发、智能驾驶系统研发、数据分析等智能车辆领域的人才占比较高,超80%;而从事高精度定位和地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向的人才相对较少,缺口总数超1万。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泡沫有扩大的趋势。”该分析师表示,近年来,江苏省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呈现出逐年下降,且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态势,部分地方存在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产能利用率持续多年偏低等情况。
事实上,智能网联赛道已是“群雄逐鹿”,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长沙、武汉等地纷纷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苏州想要成功突围,并不容易。
除了苏州,江苏另一重要城市——常州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强势崛起,提出“到2025年,谋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的新目标。
近年来,宁德时代常州基地、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锂电企业纷纷落地,锂电的终端客户——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如理想汽车、比亚迪、牛创等也陆续落户常州。
“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近年来直线上升,不少锂电基地、汽车电子部件企业都是在常州选址新建,起点比较高,都要求智能化、数字化。”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丹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团队意识到这点后决定与常州的城市产业布局共舞。2019年,团队选择在五星成立了中科摩通,专业为锂电池、汽车电子定制智能化产线,当年销售就达到5000万元,2021年产值近1亿元。
赵丹进一步表示,去年,国内一家头部锂电池厂在全国布局建厂房,其西部某城市的锂电基地急需智能化生产线,找到中科摩通后,后者马上成立了20多人的研发团队,从签订合同到产线交付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这种智能产线每分钟可以处理24个电芯,而且可用于生产3种车型的电池包,产线上随处可见智能算法高清视觉相机、高精度机械臂、复杂的运动控制系统及各种传感采集元器件。”赵丹介绍称。
此外,安徽芜湖和浙江温州等多个长三角城市也相继在2022年初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例如,浙江温州提出,未来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而早在2014年,传统汽车制造城市安徽芜湖湖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全国第二批2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
在拥有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的加持下,芜湖提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国内领先”的目标。为此,芜湖制定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核心零部件优势凸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的发展态势”。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标签:
新能源汽车
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