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项新研究说,通过基因改造可以提高大豆光合作用效率,使大豆在质量不变情况下最多可增产33%。
光合作用指植物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据介绍,遇到过强光照时,植物出于自我保护会激活叶黄素循环,从而使叶片释放多余能量,免受强光侵害;当光照因遮挡等原因减弱时,叶黄素循环这一保护性机制就会关闭,从而使植物叶片可在适当光照强度下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关闭叶黄素循环的“切换”过程往往持续数分钟,对农作物来说,这浪费了本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时间。在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中,这些零碎的“数分钟”合起来占据不少时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大豆中被称为“VPZ”的结构可以调控叶黄素循环,该结构包含3个编码与叶黄素循环有关蛋白质的基因。在田间试验中,研究人员把大豆“VPZ”结构包含的3个基因过表达,加速了关闭叶黄素循环的“切换”过程,提高了大豆光合作用效率。结果显示,大豆产量提高20%以上,产量最高区域增产33%,并且没有影响大豆质量。
研究人员先前已在烟草试验田内做过类似试验,证实对烟草的基因改造有助于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因此把试验对象拓展到大豆。眼下他们已在更多区域种下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预计2023年年初可以获得结果,以进一步验证效果。
(文章来源:新华网)
标签:
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