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梁施婷,实习生王妍程广州报道
盛夏8月,位于广东湛江的高桥红树林正迎来一年中生机旺盛的时刻。随着潮水退去,红树林中的灌木和乔木露出淡红色的树干,招潮蟹从滩涂里爬出,探出火柴棒般的眼睛。
湛江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星星点点散布在雷州半岛海岸。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围海造田、围塘养殖、采薪等影响,这里的红树林群落面积曾急剧下降到7186公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一直是湛江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自1990年,湛江市开始了一场“红树林保卫战”,着手改善生态环境。到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红树林面积已经恢复到9958.13公顷。
近年来,随着碳市场的发展,湛江开始在巩固好绿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用好自身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当前,湛江正加快推进海洋碳中和试点城市建设,湛江红树林项目成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并完成了首笔交易,收益直接运于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上,成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有力实践。
多位受访专家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红树林项目显示了广东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的先行先试,未来湛江在蓝碳碳汇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监测、测算和核算等一系列本地化的方法学。
打造“红树林之城”生态名片
红树林既是候鸟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每到冬日,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遗鸥等濒危物种将回到湛江红树林越冬。
近年来,红树林保护的成效渐显,到现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内有超过200种鸟类,以及100多种鱼类、昆虫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繁衍生息。
这得益于湛江为红树林立法。在2017年12月,湛江市政府颁布实施《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为红树林资源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到2018年初,湛江通过异地调整增补等方式,保护区实际管控面积从原来的17336.6公顷增加到20278.8公顷。
湛江红树林生态保护完好背后,既是生态账,又是民生账、经济账。
在过去,不少湛江沿海居民以围塘养殖为生,为了保护红树林生态,近海的养殖场被全部清退。既坚持红树林生态的保护,也要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计成为湛江最现实的考量。
为此,湛江将红树林保护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类进行管理和保护。2018-2020年,湛江投入2631.54万元用于整改工作,清退了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内410.5公顷养殖塘,对实验区4570.5公顷养殖塘签订红树林自然资源共管协议,落实生态补偿,保证塘内红树林正常生长。
近年来,湛江也逐步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基本格局。在养殖塘里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修复红树林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互惠互利。
如今,在366.1亩的试验区内,红树林群落总面积为222.97亩,白骨壤、红海榄、桐花、秋茄、木榄等红树树种守护着湛江的海岸线。未来,湛江将在徐闻、廉江、雷州种植红树林898公顷,投入的生态修复财政资金约4.3亿元。
2021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将红树林旅游要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
湛江市麻章“海湖山色·涤荡心灵”之旅、麻章“志满古道·探秘寻味”之旅、廉江滨海寻古之旅等三条红树林精品旅游线也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探路红树林碳汇本土方法学
当前,广东正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
此前,深圳已在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实现社会资源参与修复管理,在红树林的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中实现了有机融合。
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而湛江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上走出了特色路。
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评审,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注册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780余万元的收益将用于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主任赵黛青认为,碳汇资源非常宝贵,将红树林的固碳贡献认定为可以交易的碳资产,无论是对推进生态固碳还是开发新的碳交易产品、活跃碳市场都有非常有意义的市场机制创新。
“保护红树林是我国增加碳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广东通过碳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优质生态资源的价值变现,具有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意义。”赵黛青说。
2021年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湛江市金融工作局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在湛江设立运营中心,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海洋碳汇等金融服务创新,两地也将加强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的开发合作。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总经理肖斯锐则认为,红树林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对减排量起到直接作用,属于较高质量的减排产品,预计未来在市场上将有较高的市场溢价。
实际上,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碳汇(蓝碳)规模庞大,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除红树林外,海洋中的海草、滩涂湿地都可以开发成蓝碳碳汇作为减排量在碳市场交易。
但要进一步开发我国本土的蓝碳碳汇还有不少难题。肖斯锐表示,如何利用红树林进行碳交易,当中涉及一整套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开发的范围、开发的标准、减排量的测算以及和核算的标准。
“国际上现行的方法学不太适用于国内。国际上运用的减排量参数与国内的情况不太一致,必须有本土化的方法学去制定科学的减排系数和减排量测算的依据。”肖斯锐表示,如果湛江能够摸索出一套适用在本土的一个方法学,对于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于红树林碳汇方法学,湛江加速探路“红树林经济学”。自2021年以来,湛江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理念,在生态旅游、产业绿色化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效益。
例如,湛江近年来陆续开发了廉江高桥红树林风景区、霞山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湿地公园、麻章通明港红树林“十里画廊”等红树林旅游景点,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成为滨海旅游的新引擎,让红树林真正成为“金树林”。
再比如,湛江聚焦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等重点工作,着力壮大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编辑:李振)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生态资源
点绿成金